欢迎来到山东艺术设计职业学院航空学院网站!

高职院校教师参加青教赛需要转变的五大理念
发布时间:2024-11-12 阅读次数:220次

高职院校教师参加青教赛需要转变的五大理念

原创 山理工孙贤明老师 i教学i思考
2024年11月01日 10:33

一年一度的青教赛初赛很快就要到启动了,目前各个学校都在加紧备赛,但很多高职院校对青教赛到底比什么,仍然不甚清楚,从每年的省赛成绩来看,职业院校的获奖数也远低于本科院校,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高职院校对此项比赛的理解有偏差,今天将从五个方面来答疑解惑。
第一,青教赛不是教学能力大赛。职业院校的教学能力比赛是学校最为重视的比赛,其在教师心中的影响根深且蒂固,很难改变,加上职业院校做中学、学中做,理实一体化,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等理念的影响,造成很多教师将教学能力比赛的思路搬到了青教赛的舞台,而且很多校赛的评委也以此为评价标准,选出来的选手也是按此标准设计的课程。青教赛是本科和高职教师共同参加的比赛,本科院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体系与高职院校有很大的区别,这本身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,显然本科不会按照高职的理念来设计课程,所以青教赛比的肯定不是教学能力比赛,而是两种教育都需要、都具备、都能接受的共同点。青教赛考察的重点是教师的基本功和教学设计能力,基本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,这里不过多赘述,重点讨论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,青教赛的核心是内容为王,以“讲”为主,所以需要在课程的深度、广度、细度等方面下功夫,不仅要知道知识的形式,还要知道知识的来源、用途、背后的思想、未来的发展等等。所以青教赛是一个没有天花板的比赛,比的教师自身的素养和知识储备,而教学能力比赛比的是如何让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技术和技能,从教学技术、策略、方法上进行创新,这是最本质是区别。


第二,青教赛不是表演赛。很多教师认为比赛就是表演,与平时的日常教学不同,这实际上是一种很大的误区,凡是参加过青教赛的教师,无论有没有拿到大奖,其日常教学都有很大的飞跃,甚至是质的变化,究其原因是在备赛过程中,对于课程有了深入的思考,比如导入如何才能吸引别人,案例如何更有说服力等等。所以教师在设计课程时,不要引入过多的表演,尤其20分钟的比赛,强调的是无生授课,比的是教师“讲”的水平,不要出现小组讨论、虚拟的学生回答问题等,对于45分钟的课,虽然要有互动,但仍然要回归课堂本身,不要过多的形式主义,形式是为了促进人的认知,互动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思维的变化,所以问题要有深度,能够启发人的思考。

第三,不是所有课程都适合参加青教赛。职业院校的很多课程是技能型的课程,但是参加青教赛需要有理论和深度和高度,所以仅仅教授一个技能,很难讲出深度和高度,这类课程更适合教师参加教学能力大赛,而不适合参加青教赛,另外,一门课程也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参加青教赛,需要选手精挑细选,找到自己最擅长、最能表现自己素养和能力的知识点。


第四,青教赛不是讲教材。教材是教学的载体,但是很多选手在教学设计中受到了教材的严重桎梏,讲的知识逻辑也完全是教材的体系,思维严重固化,书上有什么则讲什么,书上怎么讲的则怎么讲,如果选手们都是按照此思路,如何能够评判出谁讲的好呢?所以教师应该跳出教材的限制,从如何促进人的认知、如何拓宽人的视野、如何提升人的素养这些方面来设计本节课,只要是可以服务本节课的知识、素材、案例都可以纳入,不要受制于知识的学科体系。

第五,青教赛不是平时课堂的简单呈现。很多教师经过多次参赛才最终成功登顶省一,这个过程就是一步一步的精进过程,第一次参赛可能就是把平时宣贯知识的课堂带到了比赛的舞台,并不思考学生是否能够接受,是否能够听懂,所以很多教师实际上在“讲给自己听”,自己心里很明白,但是别人并不明白,用专业术语解释着专业术语,用抽象解释着抽象,造成的后果就是不知所云,所以教学设计要重点突破知识本身造成的“认知负荷”,将知识打碎、研细、重组,减轻听众的认知负荷。
青教赛是一类意义重大的比赛,对于教师深度理解自己的课程有十分重要的价值,通过比赛可以极大的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,虽然过程十分艰辛,但是这种通往卓越教师最简单有效的法门。